西丁的三绝
田柯
构图选用富有情趣的题材,将漫画惯用的夸张技法融入国画中的人物,以形传神、形神兼备而又气韵与神妙具佳的没骨水墨画,既征服了东方也轰动了西方,西丁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画家。
凭着一双敏锐的新闻慧眼,不断捕捉具有启迪思智充满情趣的题材,似乎信手拈来但皆成意趣,处处透露出夸张而神奇、机智与幽默的漫画,西丁跻身当代著名漫画大家。
以行草为本,结合个人的天性和悟性自由驰骋,用浓淡相间的笔墨和穿插变化的手法,形成龙飞凤舞、游刃有余、意趣天成的艺术风格,在中国书坛自成“西丁”一体。尤其是笔法苍劲、规范生动的行书“中国电信”出自他手,使西丁的书法作品家喻户晓。
在当代中国的艺术领域中,自成一绝者不乏其人,自成两绝者为数不多,自成三绝者则少之又少,而西丁正是三绝的集大成者。国画家、漫画家、书法家等荣誉加身的西丁,之所以能在艺术的海洋里娴熟地畅游,得益于他对艺术生命的不断创新。虽然七十有四的西丁本可以幸福地安享晚年,但他矢志追求艺术的真谛,以“宁过独木桥,不走阳光道”为座右铭自勉自励,在他的 “寻无斋”默默地寻无创新……
一绝 气韵与神妙的国画
西丁成名于漫画,独到的新闻视角,丰富了他艺术创作的题材;夸张而传神的漫画作品,奠定了他在漫画领域的地位。1979年,陕西省美协正式恢复,备受国画大师石鲁赏识的西丁顺利调入美协从事专业创作。在漫画领域中,西丁已成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但艺无止境的他,又开始把艺术触角伸向了更为广阔的国画领域。
中国传统国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早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总结出一系列定型成规的技法,按西丁的说法是已经无缝隙可钻。学百家之长,寻百家之无,西丁知难而进不断创新,多年艰辛寻无,终于找到了表达个人感受的简括凝重的艺术语言,终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建造意境的章法和技巧,终于创新出自己在全国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西丁的国画,在构思上选用的是趣味性较强的题材,手法上用的是漫画式的造型,他把漫画中惯用的夸张技法巧妙地融入国画的人物造型,构图简单却意境深远,形神兼备而气韵与神妙具佳。《伯乐》选用古代伯乐相马题材,伯乐侧立一边,目光所至处不见马的踪迹,只留一根拴马桩,桩头有半截缰绳扯向画外。这幅无马的《伯乐》,正式西丁匠心独具的国画风格。西丁没有让伟大的伯乐正面亮相,背影的伯乐也是身材低矮而且满脸风霜,行走中突然收脚,回头,瞠目,警觉地向拴马桩后面扫去。顿时眉骨突兀,眼睛聚焦,耳朵高支,脚步绕桩而动。细看伯乐那倒背的双手、拉长的脸、腕细蹄圆的脚,他可能真的相到了千里马!有,是一种感觉,无,才是一种境界。为什么《伯乐》无马却摄人心魂令人震撼?西丁删繁就简的构图建造出一幅美妙的意境。
西丁的写意国画独树一帜,听于无声,而观于无形;图面简约,却深不可测;柔似无骨,却棱角分明;一派寂寥,却生机昂然。《盲棋》中两个老人背棋盘而坐,吸烟品茶神情自若,楚河汉界间的谋局布阵却在心中一目了然;《老小对弈》中小孩子的固执和老人的宽宏;《赤壁归舟图》中苏东坡等船持笔,气势恢弘地在崖壁上挥写《赤壁赋》;《渔樵江渚》用瑟瑟芦苇烘托出渔樵与世无争的恬然心态;《听松图》两棵老松枝中带风,两位高士雕塑般闭目聆听,满耳天韵;《距离美》组图中胖厨师挥刀削面入锅,茶师远远地飞壶泡茶,众人围坐细长管子咂酒,孙子给爷爷的长烟袋点烟等。西丁这些独一无二的妙悟,以及他对中国画睿智的理性思考和对人生深刻的反省。
西丁的国画立意新、形象新。《相见亦无事,不来常忆君》中,两个“常忆”的故人相对而坐,一个仰靠椅背,一个侧靠扶手,闭目养神,悠闲自在,见面后无事地打起瞌睡来了。在古老的题材中领悟新意,在平凡的现实生活里发现新意,一幅意境全新的国画,西丁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表现力表露无遗。通过突出人物的外形特征,借外形展现内心世界,《仙圣相会》中李白和杜甫促膝长谈,轻松的身体姿态展现出“诗仙”、“诗圣”艺术上的共鸣,凝神的脸上流露出诗坛知己忧国忧民的情怀。苏东坡、曹雪芹、钟馗、达摩等造型,无不给人以新鲜感和认同感。把如此众多的熟悉面孔,画得如此鲜活感人,得力于他全面的文化修养,也得力于他数十年练就的漫画造型功力。
西丁的国画笔墨更新。笔墨是中国赖以生存的基本手段,西丁的国画中有两多:石头多,高士多,而且高士颇具石头的品格,石头颇通高士的灵性。为了充分表现石头与高士的风骨与神韵,西丁突破前人线描为主的传统技法,取韵隐迹没骨藏笔,采用没骨画法大面积渲染,没骨石头于混沌中,脉络清晰,在淋漓中结构分明,没骨人物栩栩如生。这些看似信手拈来的墨片色块,淋漓尽致,浓淡自如,偶尔露出的飞白和枯笔更添几分意趣,给人一种浮想联翩的舒适感和美悦感。
天人合一的意境,高洁超逸的情致,气韵神妙的印象,张弛有度的笔墨把握成就了西丁在国际画界的地位。“画于山则灵之,画于人则逸之。”如今,西丁的国画已漂洋过海,他本人也屡屡远渡重洋登上西方高等学府的讲坛,他的画及与画齐名的书法被西方人士誉为“西丁水墨艺术”,不惜重金收藏,其书画既征服了东方,也征服了西方。
二绝 夸张而传神的漫画
学习美术专业的西丁,理想是做一名老师。从四川到西安,从西安到西北,西丁虽然完成了一个地理的跨越,但事与愿违的他始终没能成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却成为活跃在中国画坛的著名漫画大家。
1953年,初来西安的西丁被分配到《西安日报》任美术编辑,因为工作的需要,他开始了漫画创作。于是,陕西报纸中第一个用夸张变形的手写体署名“西丁”的漫画作品频频发表。50多年前,西丁就为自己设计来独特的个人标识,注重于个人形象的树立。而在当时,全国只有华君武等极个别有影响的漫画家才敢用手写体为漫画提名和署名,初生的牛犊西丁格外引人注目。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西丁有着广泛的兴趣与爱好,而创作漫画不仅需要有思想,而且要富有哲理,这正与他喜欢的哲学相吻合。与其说漫画适合于西丁,不如说西丁具有漫画的天赋和才能。在需要与自觉中做出选择的西丁,于是就死心塌地地画起漫画来。1956年,西丁与几位画友共同创办“金箍棒”漫画学会(现陕西省漫画学会),后来担任陕西省美协漫画艺术委员会主任。次年,漫画《冠冕堂皇》参加了全国青年美展,西丁从此崭露头角被称为陕西漫画第一人。《拉链马路》、《关公新职》、《买石灰的见不得卖面的》等夸张、洗练、传神、辛辣反映现实轰动全国的漫画作品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
西丁把所有的精力都凝聚在事业上,清苦与繁忙的生活,不仅磨砺着他的心智,而且培养着他才思的敏捷及艺术层次的提高。1981年,西丁的代表之作《心胸》发表。一个干部模样的人物,此人有较大的块头,有一副傲气,而装着这颗心的胸襟又出奇的狭小,与这大块头不成比例。变形的处理,使得这位仁兄颇似一枚阴纹图章,强烈的对比,又刻划出了这位仁兄的可笑心态,加之那垂下的双臂、紧握的双拳、斜视的双目、一脸的骄横,使西丁的思想锋芒惟妙惟肖的体现了出来。《心胸》甫一发表,立即引起了漫画界的注意。1982年参加全国漫画展,赢得好评一片,并被选进漫画教材作为范例。随后,该作品参加了香港举办的“中国漫画展”,被作为漫画的代表作品选进了画册;又荣幸地参加了新加坡举办的“20世纪中国漫画展”,也收进了画册。这本画册,收录1956年以来的作品仅19幅,《心胸》是其中之一。
西丁是个与众不同的漫画家,又是个擅长国画的漫画家,在漫画创作上,国画的功底又强烈地渗透其中,他的漫画是渗透着国画手法的水墨漫画。1989年,他的《陕西风情》中6幅作品,都充分体现了他漫画的独具特色,其中《大碗茶》和《有凳不坐》都是表现陕西农民的蹲功,人物形态丰满而又夸张传神。西丁独创的水墨漫画,使幽默进入水墨境地,熔观赏性和趣味性于一炉,备受欢迎。西丁的漫画艺术探索,从没有休止。他从扑面而来的生活之中,以新闻的视角不断捕捉着具有启迪、富有哲理与充满情趣的一个个题材,似乎信手拈来,皆成意趣,而且处处透露出他的夸张与传神、机智与幽默。走在艺术的独木桥上,西丁跃向了一个个新的高度。他主持编辑的《美术辞林.漫画艺术卷》,已作为具有丰富内容的漫画百科全书,作为中国共产党建党70周年的献礼作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三绝 自成“西丁体”的书法
西丁的书法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与其画齐名。非王(羲之)非柳(公权)夸张变形的“西丁体”,其字以规范的行草为本,在不违汉字规则的前提下,凭借个人的天性和悟性自由驰骋,追求书体的韵味和形式美,形成龙飞凤舞、游刃有余、鬼斧神工、意趣天成的艺术风格,在书法界自成一体。
西丁从书法界人尽皆知到全中国家喻户晓,源于中国电信的企业标志。西丁与儿子联手设计的图文徽标取形寓意形神兼备,最终技压群雄从成千上万作品中脱颖而出,而出自西丁笔下的行书“中国电信”,以其苍劲的笔力、规范生动的感染力以及鲜明的民族特点,迅速遍及大江南北走进中国的千家万户。
西丁的书法造诣时无心插柳而成。少年时代,聪明好学的西丁认真临摹过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四大名家的字;成年之后他又特别喜欢怀素、张旭的草书,以及郑板桥、何绍基与毛泽东的字。但西丁绝不落他们的巢臼,“拘泥于别人的优点,就会身陷其中没有了自己”,而是注意于随意,从前辈书法的韵律、结构、章法的欣赏研究之中,结合自己的情操、感情及漫画上的修养,融会贯通,用浓淡相间的笔墨,用穿插变化的手法展现自己的旨趣所在,从而形成自己潇洒、趣意,体现了“漫”的气质。
令业界惊奇的是,“西丁体”逾50多载而不衰,且越发老健,越发奔放,越发优美。西丁的书法不但以条幅横批独立成章,而且用作画题款,长短不等,横竖各异,与诗画印浑然一体,既丰富了画面的内涵,又多了些欣赏价值。
其实,西丁还有一绝——壁画。1987年,西京饭店想在大厅搞一幅壁画,从未涉足过壁画的西丁独辟蹊径,历时两年创作出反映陕西旅游景点的《长安瑰宝》,长25米,高2.2米浑然一体的长幅画卷,以黄土为基本色调,构图上的光环互相进行穿插,构成有机的整体,每个景点又是以代表这一景点的人物为主,将景物作为背景洪托。艺术处理上,他运用漫画的夸张手法,人物多以宽身小头为主,有的表现气势,有的显示威严,有的强调力度,有的突出柔美。在整体上,五光十色的表现达到了显示悠久的中华文化灿烂辉煌的效果。西丁的壁画是他又一次艺术上的成功突破,他再次引人瞩目。
西丁是个与众不同的漫画家,人家画过的,他就不画,另辟的蹊径上,踽行着西丁;西丁又是个擅长国画、书法乃至壁画的大家,人家怕杂,他偏不嫌,杂而不乱中,行进着西丁。从天府之国走来,在黄土地上扎根。陕西女婿的西丁,对陕西父老缅怀着诚挚的感情,这促使他永不满足,在艺术之路上不断探寻。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为了不断创新,西丁把画室冠名“寻无斋”,以“宁过独木桥,不走阳关道”为座右铭,专寻他人之无,从无中生有,寻觅艺术的生命。西丁自己就是这样的追求者、寻无者,在艰辛的艺术道路上,他在默默地独行着,努力着,创新着……
《延河》 2007年7-8月下半月刊
日期:2015-03-19 16: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