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家西丁的艺术开拓

牛捷

   

知道西丁是个漫画家的人可谓多矣!
    可是许多人并不清楚他还是一个道道地地的国画艺术家。人们只要深入地研究他成长和绘画创作的历史,就会深信不疑的。
    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


    西丁的童年和学生时代,是在一个具有神话和传奇色彩的古城——邛崃度过的。他在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摇篮里得到陶冶和成长,这对他后来成为国画艺术家,有极为深刻的影响。
    邛崃的山山水水,习俗、风土、人情;“临邛(今四川省邛崃县)道土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白居易《长恨歌》)以及古代善于操琴的卓文君等众多的传说、故事、神话,对他都有过影响;他常常留连于故乡街头的裱画店中,看着那些迎来送取、川流不息的先辈们的国画轴卷,心驰神往;少年时代已经接触和不断临摹的《芥子园画谱》,给予他巨大的艺术感召。学生时代在众多同学鼓励下由他亲自挥毫送给老师的“力作”——小桥、流水、行人和青青翠竹,特别是那扣开美院神圣艺术殿堂的敲门砖——试卷:《松月图》,都使他增强了自信心和自豪感。所以这一切,又有那点不植根于中国这片黄色沃土;可有那点不时刻在陶冶着他的情操,培育着他的审美情趣,形成他自己的艺术风格,使他在自己特定的文化和背景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绘画创作途径;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创作道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艺术家,总是要受约于社会,受约于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西丁是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全身心地去感知,去领悟;他去适应社会,又使社会服务于自己,使艺术为我所用。为了使“自我”的形成由幼芽长成参天大树,使自己在特定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求得发展,他使自己的画笔与形势相结合,他开始了漫画创作。虽然他起步于国画,钟爱的是国画,但他从五十年代起,仍以现实为重(当时在西安日报工作),从报纸的特点和需要出发,在另一个起初并不得心应手的艺术领域——漫画领域里,不懈地追求,艰难地求索了十六个春秋。他把自己扎实的国画功底所具有的艺术技巧渗透到漫画中,使漫画与国画“撞击出”新的“火花”,从而成功地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有独特艺术个性的、涌透着国画手法的水墨漫画。


    刊载于《中国漫画》1989创刊号上的《陕西风情》组画,是西丁的水墨漫画的力作。画家把取材于生活现象中的各种风俗、情趣,纯用中国画中的水墨画体,即以笔法为主导,充分发挥墨法的功能,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多种手法,用幽默、诙谐的画面,表现了陕西黄土地上的风情、民俗,取得了“水晕墨章”、“如兼五彩”的艺术效果。
    此后,有些刊物还发表专著文章,重点介绍西丁在漫画事业上的开拓精神。
    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西丁艺术上的开拓精神,突出表现在他对于美的不断追求。“望美人兮天一方”。他把自己的构思都倾注在表现自然之美的创新方面。他的得意之作《赤壁归舟图》,曾得到很高的评价,观赏过的人无不称绝,为之倾倒。


    为什么这幅作品具有如此的魅力?这与画家的奇特构思是分不开的。西丁说他是在借《赤壁归舟图》告诉人们、也是在告诫自己:对艺术、对美、我想得很远、很远,我瞻望攀登天的那一方的艺术“巅峰”,但现在,我还距离得很远哪!
    于是在画家笔下,《赤壁归舟图》的整个画面就是用《赤壁赋》的全文,组构成顶天立地的以红色为主调、间有黑青两色相辅的层层叠叠的气势恢宏的岩石,象征雄伟挺拔耸立万仞的赤壁,因远近不同而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的赤壁下端,又巧妙地构成源头悠远、深邃浩渺的江流;纵观整个赤壁,呈现出峰嶂叠峦,整齐中又富有高低倾斜的变化,就在这万仞绝壁之下、滚滚不尽的江流之中,一叶扁舟之上伫立着酒后潇洒自若昂首豪放的苏东坡,他手握如椽的巨毫上仍闪烁着熠熠的红色光辉,像是刚刚书写完脍炙人口、流传千古、雄视万代的不朽名篇——《赤壁赋》。他凝视远方的端庄神情,表现了他身处滚滚惊涛中的镇定自若以及他联想古往今来的多少事情;他借题发挥,书写周瑜大破曹操的故事,充分表达了他的旷达与目光的深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相背而靠地坐于桌前具有微微酒意的两个友人的形象的散懒,桌上散置的酒具,有力地衬托了这一点。至于舟子躬身泛舟于船尾的陪衬等都是为了更加有力地突出主体形象的高大,使其处于十分醒目的地位,表现了主体人物精神世界的完美。


    画家的《赤壁归舟图》把“主观”内容与“客观”内容,把中国画的气韵、意境、客观情态、主观心境和谐和统一在一起,利用夸张变形的漫画手法,极富层次的墨色变化,将他长期从事漫画方面的造诣揉进国画中,使他的作品在典雅奔放中蕴含着恬淡、静谧之美,使诗、文、书、画四者成为密不可分的整体。


    近年来,西丁还潜心研究丰富多彩的民族壁画、水陆庵带连环画性质的传统民族雕塑,创作了像《八仙图》、《孔子读易》、《太白放歌图》、《钟馗图》、《达摩面壁》、《大肚弥勒像》、《姜太公垂钓图》、《酒逢知己千杯少》等佳作,这是他在国画领域里的成功追求和在国画艺术道路上难得的新突破。

 

《劳动周报》1993年11月10日

日期:2015-03-19 16: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