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品沉思录 ——读西丁的中国水墨画笔记
沙陵
1.画家,往往跻身于昨天、今天和明天之间。法国十九世纪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手下的《沉思者》不曾死去,也不会死去。仿佛在众多的沉思者中,我看见天府之子、长安画家西丁,孤身孑影,默默地沉思于寂寞之中。
他思索着什么?
——是自然,社会,人生……
2.痛苦的思考和创造,是难以分离的伴侣,几乎它属于艺术家艺术实践中的一种程式。西丁说:他属于过独木桥的人,步步在风险之中。而风险和痛苦,却又往往变为画家的财富。
真正的艺术生命,也是在风险中诞生。
把爱播下,从泥土中寻找自己的春天和发芽的生机。
3.画家的眼睛,存在着神秘,但,又不存在神秘。在其瞳孔,放射出的不是磷火,不是月辉,是智者的烈焰,照亮自身和身外世界,缩短和消除了和世界的距离。故而,“万物静观皆自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有中求无,无中生有。空中谛音,相中生色。
4.垂天长卷或尺幅之中,画巨大的内容铸造在一个小小的艺术形式中,变为第三自然。意象在六合之表,萦落于时序之外。这就是永恒的心灵空间,画家画中的造境,与自然冥合于一。
5.西方的哲学家泰利士有一个命题:万物皆生于水。哲人力求用自然本身来解释物质世界里的中国画,水,仍然为其本原。
在挥毫泼墨中,离开水,画家及其作品便失去生命。
笔下皆水。水在笔外,隐身其后。
画家,灵视,灵听,灵嗅,灵触,灵味后的灵象,灵美无一不是水;技法上不能无水,画卷中不能无水。
入画,见山,山上云绕雾罩,芳草带水,花靥滴露;流云,风起生云,云中生雨,雨中有水;涉渡,则河水滔滔……
失去水,花草树木则失去生命,失去灵性。
僵尸,标本和生命无缘。西丁说:水是我的第二生命,我的第二生命都在丹青水墨之中。
6.表现,再现。而西丁重于隐现。
世界是双重的,现象世界的背后,有一个本体世界。前者不过是后者的影子。
龙游高空,隐中有现,现中有隐……
西丁画中,黑白的段位布虚,突隐,突现,甚至留下空阔天地。由于这种隐现,简出,才有了画中的古逸、空阔,宁静,致远。《赤壁赋》全文直书(仅以淡墨和朱碟色以变隶体高下组合排次),画中,布虚留白,近看是赋,远观成山,无水有舟,却有流响。审思,构成一幅当年赤壁大战后苍凉的写照。其画妙在于隐现:卷中是书、书中是画、画中造境。灵视神思,史诗、画、象、声融进自然之中。
7.一种自然的、超现实的神话、历史和历史人物的神秘氤氲,通过画家的艺术手段的处理形成其丰富性和深刻性。
这就是画家的追求。
幻想的风景,是画家沉思的表现。
心灵和直觉的距离,造就了矛盾。在众多矛盾中,人们认识到美和丑,善和恶,爱和憎,敌和友的颠倒。画家通过丹青妙手,才使它们接近现实。这正是画家内在的意蕴。西丁的《钟馗》、《达摩面壁》、《大肚弥勒》、《八仙过海》(系列画)、《独坐幽篁里》、《蜀山图》、《扬州八怪》、《饮中八仙》、《书圣逗鹅图》、《不及林间自在啼》、《三峡绝奇》、《鹿鸣响远山》、《长歌吟松风》,作者无不作了深刻的思考、想象和体验,显得自我和环境,和人,合神如此和谐一致,如此逼真。这不止是画家在创作实践中存在和自由的表现,而且,看得出激情、想象对自由有着最大的支配,心灵和对应物的紧密关系。
幻想是一种幸福,表现梦想和神话的人是一种天才。
幻想离不开想象。想象是画家、艺术家的特权。想象愈大,其精神内涵则愈大。
其实,重要的在于:现实中缺少的,往往是神话、历史和历史人物中所具有;而神话、历史和历史人物中所有的,往往是现实中所没有的。《失乐园》、《神曲》、云岗壁画,莫高窟的飞天以及西丁的《钟馗》……
所以说,神话是人类沉思的表现,是通向现实的蹊径,也是艺术家的意蕴。
对世界来说,人的对象化和对象化的人,是必不可少的对应关系。
8.西丁有一颗童心。
因为,这个世界需要一颗童心。人们从这颗童心中得到的是美的启示,情感的净化。
童心,是画家一个窗口,瞳孔中似乎是无意识的天真和神秘,但又暗示于其中。幻想,变为自然本体的魅力,成为画家艺术特征。因此,它引起人的情感与想象;因此,它深沉而又严肃。
在线条和丹青中,那是画家的童心,似乎在诘问:谁能破译宇宙的秘密和宇宙的内涵?
9.画家说:丢失和获得总在重复之中。
画家寻找到的不是一枚古币和出土的俑。而是一个小小的宇宙。是悬于我们胸腔,万象于斯,万籁于斯,便成了自我的雏形。
画家爱动,更多的是静。
静是神思,不是凝固,是更大的燃烧,更大的清醒。这些往往是在一幅画的诞生的前后。
10.西丁画中,法天体道,契和自然。
道是无情却有情,尽在丹青中。
《八仙图》、《大肚子弥勒》非是宣扬“真思在杳冥,浮念寄形影”。不是主观精神上悟得空无真谛,不是道家虚静坐忘,强调物我同一。也不是佛家的“妙觉”、“妙语”,万物皆空。但却有庄子的相对主义的思辨,获得人格上的绝对自由;不在人为,而重在自然;不在现实,而在幻想;不在伦理道德,而在自然本性;不在规矩方圆,而在人格的绝对自由,和性灵之美。
11.哲人云:生存如囚居,愿望如蝙蝠,抗争如大钟,结果是十字架。
画家是在用丹青作着形象的诠释?
12.占有一隅,是有限的。
卸下形役、物役,离开自己,上天入地,回穿历史,回归自然,才属于永恒的追求。
理性的幻影是方程式,而意象的幻想,属于物质世界的回忆。
画家,不是理性王国的弄臣。
13.混沌而深邃的统一,往往是在画中。
到未知世界的底层,去发现新奇。翱翔于历史时空,谛听历史的苏醒,眼前世界的背后是另一个世界。需要我们去勘破世界的整体性和相似性,以及历史的严酷性和现实的相似性。历史和现实之间有着相互隐秘的内在的应和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统一体中。
《新约》是一部经,而自然的本身同样是一部经。
只有画家熟谙它。
14.天籁亦和声,“运墨具五色”。
15.优秀的画家,落笔中,意念不在人物形态之上,但笔墨变化,似在意象之中。与作画前的运思隐约相合,艺术效果,却又在意料之外。
即使同一题材,每次的重复,与原型或原作都有不同的个性,风格,都具有各自的生命力和情感的差异,如同孪生姊妹,形似神异。
一次诞生,一次新生。
不是模型中的浇铸,不是复印。
16.有人把全部技巧,如服饰穿在旧的躯体之上,令人好奇而不会惊觉。
创造,否定了形式主义。
因为,“诗为心声,画为心印”,“意生尘外,怪生笔端”。
17.西丁画的特征之一:运用了漫画手法,(非一般画家的夸张和变形),不去雕琢人物肖像的真实和动态与比例的标准,而是以漫画特殊的技法和全副笔墨的份量处理。《酒逢知己》中,李白、杜甫举杯松影之下,作者特意把两人的臂膀画得长长的超过体高几乎可以触摸星斗。
想象的荒诞,更接近真实,暗示的魅力,正是画室的特征,引起读者的想象与情感的驰聘和共鸣诙谐而又严肃。
18.《黄河之水天上来》画家以书代象,悬天垂地的是李白的《将进酒》的全诗,(作者以行草书成),字中有韵,汇声成涛,成浪,飞溅千丈。李白仰首,似听黄河之水,雷吼霆嗔。空外之音可谓“大音”。读者观于无象之前,听于象生之中。
先于象,后为形,再生声。此之谓“希声”,“希声”而蕴响,谓之“大音”,此刻,“可闻曲自佳,无闻曲愈妙”。
此谓求景得意,读诗得画,得境。
求形得神,继而求非所求,得非所得。
19.哲人有识无力,庸人有力无智。画家,识中见力,力中生象。
丹青能手如海鸟,夹日以飞,趁风飞翔,大千世界在胸,天籁在耳,日月星辰在眸。天地有诗,青春永驻。
20.回归自然,绝非画家逃避现实。
客观现实,往往向画家的洞察力,感受力和表现力提出挑战,应战的喜悦是一种自信,也是最大的满足和幸福。
不断地塑造自己,又不断地否定自己,周而复始,无穷无尽。
只有成长,没有成熟……
21.一元变为多元,单一变为复数。空纳万境,幽蕴情动。贫穷变为富有……
22.“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天上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是画家案头的座右铭。
23.生活的吸引力,是一把钥匙,紧紧地握在西丁的手里。
门,一扇又一扇被打开……
而脚下,坚强的个性,比智慧更为可贵。
一九九三年四月八日
脱稿于醒石斋
(责编/李志清)
《美文》1993年12期
日期:2015-12-30 19: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