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泥土最芬芳 ——画家西丁回乡记
吕礼
公元1991年10月,国家一级美术师,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的西丁先生又回到了故乡邛崃。和过去一样,这次回来,还是为看望母亲大人与久别的故乡。
西丁,原名陈懋林,1933年出生于四川邛崃市。国家一级美术师,擅长水墨画、漫画、书法艺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会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漫艺委会委员、中国美协第六、七届全国美展评审委员;郑州大学新闻系教授、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大型辞书《美术辞林》编委及分卷《漫画艺术卷》(116万字)主编,陕西省文联委员,陕西省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曾受聘于文化部。作品曾参加全国第六、七、八届美展,参加在日本、新加坡、中国香巷等地举办的展览。被中国炎黄艺术馆及美、英、法、德、韩、新、比、荷、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览馆、画廊、个人收藏。
西丁先生曾为西安市政府宾馆—西京饭店作长25米、高2.2米《长安瑰宝》壁画,2000年西丁先生应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邀请赴伦敦作题为《西丁艺术》的学术讲座。2012年春,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对西丁作了专题访问,并在记录片《艺术中国》栏目中记述了“寻找他人之无一一国画家西丁”的事迹,并被《当代美术家辞典》、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辞典》等20多个国内外大型辞典收录。
在西丁的眼里,母亲是伟大的,在母亲的眼里,西丁永远是一个孝子。由于父亲早逝,母亲把兄弟姐妹抚养成人,付出的实在太多,母亲含辛茹苦的身影,无时无刻无不铭刻在西丁心里。1950年,西丁考入了成都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安工作。在那个多“运动”的年代,西丁也会偶尔回来看望母亲。文革结束后,一直是每年回来一次,母亲住在三妹陈淑煊那里,于是,西丁回来,也就住在三妹那里,看望、照料母亲。
1995年秋,西丁又回来了,可这次回乡除看望母亲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参加原邛崃私立蜀才学校的同学会。(私立蜀才学校是国民党第二十四军师长邓和字叔才创办的。西丁就读于该校八班,1949年西丁在这里初中毕业)这次回来,一直待到过了春节才离去。相隔46年后,老同学们聚在了一起,自然有说不完的故事。特别是当时的情景,用他的同学侯家华先生的诗来形容,那就是:“丹桂飘香喜相逢,老友聚会原蜀中。畅叙情谊忆往昔,展望晚霞胜花丛。”在原来的母校(现在的邛崃西街小学)花台旁留下了一张难忘的记念。
1997年3月,西丁和小儿子陈彤(任职国家广电总局)一起回到邛崃。哎呀,家乡的变化真大,难道这是我的眼睛花了?揉了揉眼睛,没有呀?本来以前那坑坑洼洼、崎岖不平的背街小巷,现在已经变成了一条平平坦坦的水泥路,巷道两旁还种满了花草树木,高楼大厦拨地而起,错落有致。到了乡下,邛崃正在探索城乡一体化,实行“聚居点”,老百姓都住进了“小区”。看看远处那些农民不再用老黄牛犁田耕地,而是改用了各式各样的拖拉机。拖拉机时而发出的轰鸣,如同一首赞美家乡变化的畅想曲。这一次回乡,他还特意去看望了自己的老师,王世康先生。
1999年冬,快到春节了,西丁又一次回家了。这一天,几个老同学约着一起去游白鹤山,在回来的途中,路经“西苑” (王泽民先生的别墅),于是进去作客,西丁为如今邛崃的酒业发展,由衷地发出了赞叹。老同学侯家华给他提到,王泽民先生致富不忘桑梓,还办了一所学校,叫泽民中学,他退休后,现在也在那个学校当执行校长。这让西丁想到了自己当年也是上的私立中学,于是,他提出想到学校看看的想法。
那时,我在泽民中学读高中,时任学生会主席兼文学社社长。听说书写“中国电信”的作者来我们学校了,平时喜爱书法的我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我到了校长办公室,侯校长向我介绍了西丁先生,也向西丁先生介绍了我,我们在一起开始聊起了龙门阵,摆起了家常话。西丁很欣赏王泽民先生“为国育才,造福桑梓”的办学思想和“仁,义,礼,智,信”的办学理念,谈到高兴之处,西丁说,我给学校题幅字吧。 “五尚校训,育人成才”一气呵成。后来,这幅字装了镜框挂在校长办公室。2000年7月,我高中毕业,离开了母校.来到四川师范大学求学。
以后,西丁每年春节都要回邛崃,有时候和夫人一起回来,有时候小儿子陈彤也要回来看望奶奶,因为,他的童年有邛崃的记忆。这时的邛崃,正在进行“树形象,抓机遇,促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路边一家家商店开起来了,公路也变宽了,汽车来来往往,四通八达。招商引资、工业园区建设、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变化,让西丁赞叹不已。
2001年.对西丁来说,是不平常的一年,93岁的母亲去世了,回到邛崃的他,每天脸上都带着伤感。或许,看望母亲,尽孝,就是他每年回邛崃的主要内容,而现在母亲走了,心里空空荡荡的。“母亲,您一路走好。”
2010年,我受天津许世平老师之托,到温江看望他的高中同学汪家荣,汪老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临走之时,他赠送了一张当年(1949)他们在邛崃一中读书的合影给我,照片上左五的就是当年的陈懋林 (西丁)先生。我拿着这张照片,如获至宝,没过多久《今日邛崃》上面《一张老照片的故事》刊登出来了。这张老照片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011年12月15日,我拨通了现已定居北京的西丁先生家的电话,与老先生聊了近二十分钟,我们谈过去,谈现在,谈邛崃的建设,先生感慨万分。我问道:“师叔,您不回来看看吗?” “看吧。明年有空,我一定回来,因为我爱这片土地,更爱这些勇于创新与探索、勤劳质朴的人们。”
《邛崃经纬》 2012年第5期(总第28期)
日期:2016-06-07 22: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