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丁水墨艺术的“五新”

撰文 相阳

 

字里乾坤大,画中日月长。中国画逾越千载,形成一套完整体系,总结出一系列成规技法,涌现出一代代名家高手,创作出一批批传世佳作。欲从比较定型的传统绘画中创出一套新法,谈何容易!

 

西丁深知其难,但他知难而进。为了创新,他艰难地跋涉了近半个世纪。他甚至把画室的斋号冠以“寻无斋”,专寻他人之无,立志革新中国画。

 

    “有志者事竟成”!寒来暑往、几度春秋,西丁找到了足以表达个人感受的简括凝重的艺术语言,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建造意境的章法和技巧。从西丁的画中,我深切感受到蕴藏其内的人文精神以及西丁本人对中国文化独到的妙悟。欣赏西丁的画,还能很感受到他恣意纵横、任性为之的才气。

 

宋人韩纯金云:“有实则名自得”。如今,西丁的画已飘洋过海,他本人也远渡重洋登上西方高等学府的讲坛,他的画被西方人士誉为“西丁水墨艺术”,很多人不惜重金收藏他的作品。

 

在我的眼里,西丁的水墨艺术主要有“五新”,这就是立意新、形象新、构图新、笔墨新、书法新。

 

五代梁画家荆浩《山水决》云:“意在笔先”,这一名训为历代画家所遵崇,西丁亦是深谙其理。难能可贵的是,西丁能在古老的题材中领悟新意,在平凡的现实生活里发现新意。比如《相见亦无事,不来常忆君》这幅作品,画面上两个“常忆”的故人相对而坐,一个仰靠椅背,一个侧靠扶手。两人闭目养神,悠闲自在,见面后“无事”地打起瞌睡来了。细细品味这两个憨态可掬的形象,我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我真佩服他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表现力。

 

不难看出,西丁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是煞费苦心的。他把漫画中惯用的夸张手法大胆而巧妙地用于水墨画的人物造型,努力突出人物的外形特征,并借外形展现其内心世界,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他笔下的杜甫、苏东坡、伯乐、曹雪芹等人物总是在带给观者的同时,又令观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源于西丁全面的文化修养以及他数十年练就的漫画造型功力。

 

传统中国画的构图历经千载,基本形成了一套模式。现在,一些中国画的构图虽有变法但陈陈相因者甚多,常令人有似曾相识之感。西丁的水墨画,其构图让我有耳目一新之感。他不拘一格,从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出发,超越时空限制,按照自己的意愿“置陈布局”,追求得形式的完美和意境的深远。他的作品《月下独酌》是一幅斗方,烂醉如泥的诗人李白似巨人顶立天地间,占据了中心画面,举过头顶的酒杯直插大如磐石的月中,密密麻麻的长款铺天盖地而下,内容正是李白那首脍人口的诗作《月下独酌》,字迹奔放洒脱,与“举杯邀明月”的酒仙相映成趣。整个画面别无杂物,营造出浩瀚无垠的空灵境界,唯有左下角孤零零的小酒壶更加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和诗人“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的苦闷心情。

 

笔墨乃中国画赖以生存的基本手段,运用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画的成败。从西丁的画里,我感受到他在笔墨上所下的功夫。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和山石林木,一变线描为主的传统,采用没骨法大面积渲染,仅在须眉口眼等传情部位以细笔略加勾划,其笔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山石林木则气势浑雄,偶尔露出的飞白和枯笔颇有几分意趣,给人一种清淡冲和而又浮想联翩的美感。西丁深得笔墨精髓,诚如石涛所说的“画于山则灵之,画于水则动之,画于林则生之,画于人则逸之。”

 

西丁的书法与其画齐名。他的画怪,字也怪,非王(羲之)非柳(公权),是夸张变形的“西丁体”。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报纸发表的漫画,题目和作者姓名几乎清一色地用印刷体。西丁的作品中,其题目和姓名则用手写体见报,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令我惊奇的是,“西丁体”逾四十载而不衰,且年月越久,越发显得老健奔放。“西丁体”以规范的行草为本,在不违汉字规则前提下,凭借个人的天性和悟性自由驰骋,追求书体的韵味和形式美,形成龙飞凤舞、意趣天成的艺术风格,在书法界自成一家。西丁的书法作品不但以条幅横批独立成章,而且用作画面题款,长短不等,横竖各异,与诗画印浑然一体,既丰富了画面内涵,又增添了观赏价值,令人回味无穷。

 

西丁老师的水墨没骨画很有特色。构图经常很奇巧,造型很洗练很概括,有适当的夸张,情节都很巧妙,所以画很有趣味。

 

他有书法和漫画的基础,有长期观察生活的经验,能敏锐地抓住很有意义的、很有趣味的情节。他的画,题材有一些很别致。就是同样的传统题材,他画的效果跟别人不一样。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

 

    也许是西安的秦砖汉瓦太多了,耳濡目染,影响到西丁的画风,连他的书法在内,总感到有点砖头味道,这成为他作品的特有风格。

——原中国美术研究所所长毕克官

 

    西丁是有名的漫画家,漫画家制作大型壁画在国内是罕见的。但西京饭店这组壁画,漫画家的才能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这组壁画,我同时看到了在油画、国画、水粉画诸多方面才能的西丁。

——作家贾平凹

 

    寻无者,“寻无斋”主人西丁也。

    无而又寻,岂不矛盾?然主人有言:寻无,寻求已有之无也。寻百家之有,取百家之长,固然重要,但只能是研习绘画的一个手段,而非终极目的。艺术创作是创造而非制造。寻求前人作品以及他人作品中所无的东西,就是觅求艺术的原创性,这是艺术的生命。为此,西丁以“宁过独木桥,不走阳光道”作为座右铭自策自励。

——画家孟德润

 

    痛苦的思考和创造,是难以分离的伴侣,几乎它属于艺术家艺术实践中的一种程式。西丁说,他属于过独木桥的人,步步在风险之中,而风险和痛苦,却又往往变为画家的财富。

生活的吸引力,是一把钥匙,紧紧地握在西丁的手里。门,一扇一扇被打开……而脚下,坚强的个性,比智慧更为可贵。

——诗人沙陵

 

    若即若离,西丁离传统很近,但他走得很远。不满意,西丁总是特别严格要求自己。这是他有了积累,看中国,看西方,他看到前辈们光辉下的陷阱,于是他努力地自拔,永远说自己的不是。

——作家公子歌

 

                                                                                                                                                            《人民画报》2012年10月

日期:2016-06-07 22: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