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与神妙之象 —来自西丁先生艺术的感觉
文/张九千
陕西是中华始祖的发祥地,历史记载十三个王朝在此建都,周秦汉唐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构成的永恒性文化背景不断滋养并生发着新的文化现象。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画坛崛起的长安画派的震撼性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成“城南旧事”。唯其代表人物石鲁和赵望云被时代以大师和巨匠认同并推崇,影响今人,影响后学,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
地域对于一个艺术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反过来艺术家又表征影响着地域,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精英是一方人共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文化背景的折射反映到个性中的精神现象。这也是一个文化源和文化依附的问题。
西丁先生来自陕西,曾任原陕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长期与石鲁、赵望云等工作、生活、从艺、创作,是长安画派具有话语权的同道和见证者。作为乡党,我与他完全忘却了隔代的距离。西丁先生的谦逊与内敛使我在尊敬中增强了接触沟通了解的欲望。由于其大公子著名品牌设计师陈丹是我的好友,所以,拜访西丁先生的愿望几乎没有任何障碍地实现了。
2005年腊月,我与陈丹先生在事先并未预约和通报的前提下,我俩汇聚完几帮圈内友人驱车来到位于崇文门附近的一个小区,敲响了他父母的画室兼住地的“寻无斋”。二位老人毫无禁忌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深夜来的不速之客。艺术人之间的交流是极为通透的,因为有墙上挂满的西丁先生的画做媒介,谈话的情绪就多了许多色彩,聊到他在陕西工作的经历和石鲁先生的友情,谈话自然就又多了许多故事。不知不觉,已是深夜二、三时,兴致却使西丁老两口不愿辞客……
感动与被动往往是互动的结果,在当今这个浮光掠影般的社会生态中,触摸真诚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关键是已经逝却得真诚的经验对于我们有启发的交流。我总在潜意识中追求着这种感觉,并企望感觉中纯粹的表达。西丁先生的为人是真诚的,有了真诚的为人,才有了纯粹而真诚的艺术。他语言不多,但见地高格,如其所画,画式单纯明磊,减繁去燥,舍其骨法,布呈严谨。神韵溢表而内敛,叙事而足见意趣;提拔精要,书如铁马游缰,笔法凿锉,与其无(mò)骨画法对映成章,实为中国画中之高难。
南朝 谢赫《古画名录》中言:“风范气候、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其骨法。”西丁先生的画作重在神韵,墨色相得于形,惟舍骨法,神韵阿睹,气象生也。
中国画讲求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又,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西丁先生取象于意象之美学,取韵隐迹,无(mò)骨藏笔,形神赋心,是为思维之反向独到,大胆求纯美精神之立象。
有君曰,石鲁曾以无(mò)骨法画人物图式,我认为石鲁是以燃烧生命激情创造而求变化,并非一招一式者。曾与石鲁大师相濡的西丁先生,择一法而一以贯之,走独木桥之寂寞之道。是石鲁文化现象所启发!抑或是其自然规律与自我诉求相谐和!无论何极,关联的与生成的是西丁先生的学术主张,是西丁先生的美术追求,能够在明确与纯粹中创造与表达,与当下的急功近利者比较,是为不以苟求而可贵的艺格与人格了。
《艺术•品位》2007年1期
日期:2015-12-30 18:46:21